欢迎您,来到5号网!

5号网首页|手机版

养生美容亲子-为健康美丽播种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养生 > 食疗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

时间:2017-03-27 10:19:34 编辑:5号网-lkn 863

螃蟹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食物,对身体的好处有很多,但也有很多食用禁忌。不少人困惑,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关于,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5号网小编来为您一一解答!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

专家介绍,螃蟹属于发物,有过敏体质的人应该尽量少吃,而且螃蟹体内细菌较多,加工时很难彻底清除,对于抵抗力差的人吃多了,感染其他细菌或寄生虫的几率就比一般人要高多了。长年患过敏性鼻炎的人,很容易形成继发感染,引起鼻窦炎、鼻息肉、中耳炎、咽喉炎、过敏性哮喘、肺炎,甚至引起风湿热、心肌炎等并发症,尤其是抵抗力较低的儿童更应该注意。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

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

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过敏,原若不是螃蟹的话,是可以吃的。专家提醒,一旦发现患有过敏性鼻炎,如果想比较彻底的进行治疗,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方法是内窥镜下实行筛前神经阻断术。直接针对鼻腔内过敏点进行治疗,阻断兴奋的筛前神经,将过敏源拒之门外;患者几乎没有痛感;治疗时间短;治疗后不耽误正常工作生活;术中无出血、术后不需要填塞,术后第二天即可进行正常工作学习,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。

另外,对于一些体质特殊,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病人,术后可以在医生辅导下进行用药和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,并与医生保持联系,及时沟通和复查,可有效避免复发。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

吃螃蟹的好处有哪些

1、抗感染,促进伤口愈合:螃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且多半以优质蛋白为主,而这些优质蛋白质中还含有氨基酸,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,促进伤口愈合、抗感染的功效。手术后或受伤人群可以适量多吃螃蟹。

2、解毒功效:精氨酸能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解毒工作,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,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。因此便秘患者可以多吃些蟹肉。吃螃蟹千万不要过量,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,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,诱发腹泻等症状。

3、预防肿瘤: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,其中维生素A、维生素E含量最高。这2种维生素可以保护粘膜上皮组织,软化血管和抗衰老。螃蟹中还含有大量的硒,每100克的螃蟹中硒的含量高达56.7微克。含硒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,还能起到预防肿瘤、抗癌的功效。因为螃蟹性寒,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较高胆固醇,除孕妇外,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应禁食或少食。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

不宜吃螃蟹的人群

1、凡脾胃虚寒者应不吃或少吃蟹:螃蟹性寒,吃后容易引起腹痛、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。另外,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最好也不吃螃蟹,因食后易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。如果食蟹后引起腹痛和腹泻,可用紫苏15克、生姜5片煎服,以止痛、止泻。

2、心血管病人忌吃螃蟹:螃蟹含胆固醇较高,每100克蟹肉中含胆固醇235毫克,每100克蟹黄中含胆固醇460毫克,冠心病、高血压病、动脉硬化症、高血脂症的患者,食用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,会引致胆固醇增高,加重心血管病的发展,因而应少吃或不吃螃蟹,尤其是蟹黄。

3、患有伤风感冒、发热的人不宜吃蟹:伤风感冒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高蛋白的螃蟹不易消化吸收,吃后易使感冒难愈或使病情加重。

4、肝炎患者不宜食螃蟹:肝炎病人由于胃粘膜水肿、胆汁分泌失常、消化机能减退,而蟹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不易消化吸收,致使食物易滞留肠道中腐败,往往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腹胀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,加剧病情。

过敏性鼻炎可以吃螃蟹吗?过敏性鼻炎能吃螃蟹吗?

5、老年人不宜多食螃蟹:因老年人消化系统脏器“老化”,功能衰退,消化吸收能力差,故食蟹应以品尝为主,不宜多食。吃时可蘸姜末醋汁,以去其寒气。此外,幼儿因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,消化吸收能力较差,所以也不宜多食螃蟹。

6、患有胆道疾病的如胆囊炎、胆结石症的人不宜螃蟹:胆囊炎、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多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,吃蟹易使病情复发或转重。

7、有过敏体质的人应忌吃螃蟹:此类人吃了螃蟹后,特异蟹蛋白通过通透性增高的肠壁进入肌体而发生过敏反应,产生大量组织胺等,引起胃肠等平滑肌痉挛、血管性水肿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;有的还会引起荨麻疹或哮喘。此外,患有皮炎、湿疹、癣症、疮毒等皮肤疾病的人也要慎食,因为吃蟹可使病情恶化。

5H跟帖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场。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网络营销|法律声明|友情链接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-3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