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,来到5号网!

5号网首页|手机版

养生美容亲子-为健康美丽播种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养生 > 食疗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时间:2018-03-11 10:24:07 编辑:本站整理 1461

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千年前,相传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用筷子的人。大禹在治水期间,都在郊外升火烹调食物,为求方便与省时,常顺手折了一对树枝,把肉、菜自热汤中夹起食用,吃完后便急着投入工作;大禹以树枝取食的行为,被认为是筷子最早的雏形。

筷子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,从出土的古箸文物中可以发现,除了一般家用的「食箸」,还有专门送礼用的「礼箸」,往往用黑檀木、黄杨木等高级木材制成,还有雕花展现精湛的毫末工艺。常见的筷子材质除各式木材,富贵人家也会使用牙骨、金银等材质制作。

各国筷子文化大不同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中国、台湾的筷子(上)、韩国的筷子(中)、日本的筷子(下)

筷子是中国传统食具,随着文化传播演进,汉字文化圈至今都保有使用筷子的传统。除了一般饮食需求外,筷子也成为婚丧喜庆馈赠的礼品,但因各国饮食文化殊异,筷子的外型也略有不同。

中国、台湾

台湾与中国的筷子外型类似,传统设计又长又粗,筷子有独特头圆尾方的造型,设计上暗合「天圆地方」的观念,一双筷子在手,象征天地阴阳都在指掌之间,从生活食具也可以看见前人的巧思。

其实最早的筷子都是圆头圆尾、两枝平行的设计,但后来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,方形筷尾不只在餐桌上不易滚动,还因为表面平整,更适合在筷子上做画。此外,中国大多是大家族围着圆桌用餐,因此较长的设计也较方便夹取远处的食物。

中国以银筷试毒?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古代中国皇宫或富贵人家,都有以银筷试毒的说法,但银器真的能验毒吗?达人说,银筷不能测出所有毒素,只有接触到氰化钾等硫化物,才会失去光泽、变成黑色。而古人所指的毒,主要是含有剧毒的砒霜,因为古代生产技术落后,导致砒霜内会含有少量的硫化物,和银接触就可能起化学反应,让银筷变黑。但现在生产砒霜的技术进步许多,银筷已经难以测出是否含有砒霜,而银筷若碰到皮蛋、碱菜,也可能会变黑。

日本:

筷子传到日本后,结合海岛文化变得充满当地特色,甚至发展出「日本箸文化协会」,传承并发扬日本的筷子文化。日本人用餐多为一人份餐食,加上喜欢吃鱼,因此日本的筷子大多短而尖,方便挑拣鱼刺。在日本家庭中,每个人都有专属的筷子,拿取前记得先问问主人是否「名筷有主」。

筷子在日本文化中,不同的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祝福意涵,例如以绿竹制的筷子,象征考试与求职顺利;又因为筷子成双成对,长筷、短筷两双组合的夫妻筷礼盒,在日本也常做为送给新婚夫妻的礼物,祝福两人如筷子般相伴不离、永结同心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和中国的筷子(图左)相比,日本的筷子(图右)前端较尖。

韩国:

到韩式料理店常常不适应扁而重的韩国筷子吗?韩国筷子和中日筷子差异最大,但事实上韩国却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国境外地区,使用筷子已有数千年历史。韩国筷子之所以发展成扁平造型,和其饮食文化密不可分。韩国习惯由妻子以小木桌把餐食端进房内,圆筷容易滚动不便运送,因此逐渐发展成可以平稳摆放的扁平筷子。另有一说是战乱因素,扁筷方便清洗携带,金属材质又耐用,遂发展出这样的特殊造型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韩国筷子的前端扁平。

在韩国难以见到金属材质以外的筷子,当地说法是吃热食的时候,金属筷可以感受到食物传导的温度。在韩国,富贵人家多使用金银材质的筷子,一般人家多用铁制筷子,现在则以不锈钢筷为主流。

7个用筷子的禁忌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1!把筷子含在口中吸吮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2!用餐期间拿筷子指人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3!用筷子互递食物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4!把筷子插在饭上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5!两人夹同一盘菜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6!用筷子移动菜盘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NG7!以筷子敲击碗盘。

握筷子的正确方法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1.以握笔的方式,握住一支筷子,让筷子在食指一、二节与中指第一节的位置上,利用拇指与食指把筷子固定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2.接着在无名指的位子以虎口夹住另一支筷子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3.最后以中指为支点,运用食指与中指移动筷子,筷子拿取位置在筷头往下2/5的位置最合乎人体工学。

错误握筷方式: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因为夹不起来把筷子当叉子用,是不礼貌用筷方式。交叉握筷许多长辈的眼中,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,应该避免。

用筷子的禁忌与忌讳

5H跟帖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场。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网络营销|法律声明|友情链接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-3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