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,来到5号网!

5号网首页|手机版

养生美容亲子-为健康美丽播种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医疗 > 预防

如何预防艾滋病?怎样预防艾滋病

时间:2017-04-01 16:30:32 编辑:本站整理 451

谈及艾滋病,我们诚惶诚恐,既害怕而又不得不防。那么,生活中如何预防艾滋病?怎样预防艾滋病呢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如何预防艾滋病

(1)洁身自爱,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,不涉足色情场所,不要轻率地进出某些娱乐场所;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;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;不要因好奇而尝试吸毒。

(2)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、医院求治,注意输血安全,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、拔牙、针炙、手术。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、文身、美容。

(3)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、牙刷等,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、血液,对被他人污染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。

如何预防艾滋病?怎样预防艾滋病

(4)注意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: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,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,病人的血液、排泄物、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。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,如病人的刮脸刀、牙刷、毛巾、茶杯等应专人专用,排尿、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,可达到消毒的目的。

怎样预防艾滋病

1、洁身自好,性生活不洁、杂乱,是导致染上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,所以要预防艾滋病,必须要避免不洁的性生活。

2、正确使用避孕套,减少感染艾滋病、性病的危险。

3、生病时到正规的医院看病,避免被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;注意输血安全,不适用非正规医疗单位的来历不明的血液。

4、输液时要确保输液针头是一次性的,如果输液针头乱用,很容易导致沾染艾滋病。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染很快。

5、如果想献血,必须找正规的献血单位,否则卫生条件无法达标,很容易沾染艾滋病毒。即使正规的献血部门,也要看好是否用一次性针头抽血。

6、远离毒品,更不能共用注射器吸毒。

7、不共用可能会刺破皮肤的用具,如剃须刀、修脚刀等;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、血液;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、文身、美容。

8、尽量不纹身,纹身用的刺针很难保证充分消毒,多次重复使用的刺针,往往是艾滋病毒的传播媒介。因此要避免去纹身。

9、避免不洁净的针灸治疗。针灸用的针反复使用,如果不彻底消毒容易传染艾滋病,因此在针灸时一定要确保针经过高温彻底消毒。

10、有艾滋病的妇女不能怀孕,如果怀孕应立即引流,否则会带给孩子艾滋病毒,因为体液传播艾滋病毒非常快。

如何预防艾滋病?怎样预防艾滋病

艾滋病临床表现

发病以青壮年较多,发病年龄80%在18~45岁,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。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、弓形体病、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。

HIV感染后,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。一旦发展为艾滋病,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。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、流感样,可有全身疲劳无力、食欲减退、发热等,随着病情的加重,症状日见增多,如皮肤、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,出现单纯疱疹、带状疱疹、紫斑、血疱、淤血斑等;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,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,可长达3~4个月;还可出现咳嗽、气促、呼吸困难、持续性腹泻、便血、肝脾肿大、并发恶性肿瘤等。临床症状复杂多变,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。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咳嗽等;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、腹痛、消瘦无力等;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。

1.一般症状

持续发烧、虚弱、盗汗,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。特别是颈部、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。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,质地坚实,可活动,无疼痛。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%以上,最多可降低40%,病人消瘦特别明显。

2.呼吸道症状

长期咳嗽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严重时痰中带血。

3.消化道症状

食欲下降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严重时可便血。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。

4.神经系统症状

头晕、头痛、反应迟钝、智力减退、精神异常、抽搐、偏瘫、痴呆等。

如何预防艾滋病?怎样预防艾滋病

5.皮肤和黏膜损害

单纯疱疹、带状疱疹、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。

6.肿瘤

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,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、丘疹和浸润性肿块。

艾滋病虽是不治之症,但可以预防。最要紧的是要遵守政府法令,遵守性道德,特别要注意非法黑血站--再贫穷也不能去卖血,再紧急也不能输用可能污染HIV的血,以免感染艾滋病病毒。若有艾滋病感染可疑时,你可以到各地医学科研机构,大医院,省、市级防疫机构接受检查;一次抽血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,不能完全排除没有传染上艾滋病,应定期检查。

5H跟帖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场。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网络营销|法律声明|友情链接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-3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