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,来到5号网!

5号网首页|手机版

养生美容亲子-为健康美丽播种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医疗 > 常识

煤气泄露如何检查 煤气泄漏如何自救

时间:2021-09-11 10:12:19 编辑:5号网-qiwen 0

现在总是有煤气泄漏事件的相关报道,大家在日常使用煤气时一定要小心谨慎!当煤气泄漏时应该怎么检查?煤气发生泄露怎么自救?

煤气泄露如何检查

1、用鼻子闻

家庭燃气在进入居民家前都进行了加臭处理,使燃气带有类似臭鸡蛋的气味,这样易于被发现泄漏。所以一旦察觉家中有类似的异味,就有可能是燃气泄漏。

2、看燃气表

在完全不用气的情况下,查看气表的末位红框内数字是否走动,如走动可判断为气表阀门后有泄漏(如气表、灶具和热水器连接气表之间的胶管、接口等地方)。

3、喷涂肥皂水

肥皂或洗衣粉用水调成皂液,依次涂抹在燃气管、燃气表胶管、旋塞开关处等容易漏气的地方,以检查燃气是否发生泄漏。皂液如遇燃气泄漏,就会被漏出的燃气吹出泡沫。当看到有泡沫产生,并不断增多,则表明该部分发生了漏气。不过,对于极微小漏点可能无法观察到,要以专业检测工具检测结果为准。

4、使用专业的燃气泄漏报警器

使用专业的燃气报警仪器(如家用燃气泄漏报警器)查漏,一定要去专卖店或者官方旗舰店购买。

煤气泄露如何检查 煤气泄漏如何自救

煤气泄漏如何自救

1、首先,发现煤气泄漏时要关闭煤气的总阀门,停止煤气的继续泄漏,这是最简单易行,又十分有效的处置方法。同时要绝对禁止一切能引起火花的行为,一旦发现煤气泄漏,不能开灯,不能打开抽油烟机和排风扇,不能点火,也不能在室内拨打电话。

2、当你看到钢瓶阀门处已经着火时,千万不要慌,应紧急关闭阀门,不要因为害怕而把钢瓶弄到屋外任其燃烧,这样反而会引起爆炸。很多人看到钢瓶阀门处着火时,第一感觉都认为此时去关闭煤气阀门会发生“回火”爆炸,其实不然。通常情况下,液化气钢瓶的设计是保证了安全,不会发生“回火”爆炸的;此外,由于钢瓶出气口口径小,火焰传播速度非常慢,也是不可能发生回火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当你看到钢瓶阀门处已经着火时,关闭阀门是最好的做法。时间拖延得长了会更危险。

3、由于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温度很高,所以,你在关闭角阀的过程中,必须要戴上湿过水的布手套,或用湿围裙、毛巾、抹布包住手臂,防止被火烧伤。如果家中备有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剂,一定要先把火扑灭,然后再将钢瓶角阀手轮拧紧。关闭完煤气阀门后,要马上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,打开门窗,跑到空气新鲜的地方。

4、关阀断气的速度一定要快,否则超过3~5分钟,钢瓶角阀内的尼龙垫、橡胶垫圈和用于密封接头的黏合剂就会被高温融化,以致失去阀门的密封作用,形成液化气大量外泄,火势会烧得更旺,更加危险。

煤气泄露如何检查 煤气泄漏如何自救

使用煤气的正确程序

1、使用煤气要严格遵守火等气的操作规程;

2、先点火,由小至大启动煤气开关,直至煤气完全 燃烧;

3、点火送入煤气时,注意火焰瞬间从炉火中喷出,点火时脸不能贴近炉口;

4、火熄灭时,一定要完全关闭总闸;

5、煤气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人看管,注意检查管道开关是否跑气。工作完毕后,检查灶炉全部熄灭后才能离去。

煤气泄露如何检查 煤气泄漏如何自救

使用煤气瓶的注意事项

1、夏季不能将液化气瓶曝晒在太阳下。

2、更换液化气时应按顺序,检查减压阀密封橡皮垫是否完好无损。

3、日常使用中,可经常用肥皂水涂沫各连接处试漏,不要用明火查漏。发现漏气时要立即关阀,迅速打开门窗。

4、不可以横放煤气瓶,不可倒残液和剧烈摇晃,使用液化气不得同时使用其他火源。

5、换罐时检查器上的密封圈是否脱落丢失,还要注意减压器与角阀为反扣连接,安装好后用手晃动减压器本体,如摆动就需重新安装。

6、煤气瓶和灶具之间一定要保持1到1.5米的距离,使用煤气瓶的地方要通风良好。

7、要学会点火,如果两次以上没有点着火的话,就要立即停止打火,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有煤气外漏,要停两分钟以上等泄漏的气体散去,再尝试第二次点火。

8、在使用煤气过程中,如果发现壶、锅被熏黑或火灭了,火焰发红或发黄,要调整风门,把风门调至正常,使火焰形成蓝色。

9、煤气瓶不能私自拆装,更不能倒置和横放,阳光的强烈照射也会导致煤气罐爆炸;煤气罐中的残液千万不能乱倒,也不能私自修理,煤气罐出现漏气应立即送回销售点更换。

10、减压阀和胶管应该购买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正规产品,减压阀使用期限为五年,胶管密封圈使用期限为三年。检查煤气瓶部件有没有老化的现象,如有老化现象就要立即更换新的部件。

5H跟帖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场。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网络营销|法律声明|友情链接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-3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