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,来到5号网!

5号网首页|手机版

养生美容亲子-为健康美丽播种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亲子 > 新生儿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时间:2017-03-16 16:55:10 编辑:5号网-liyun 557

许多家长初为父母,没有育儿经验。常常给孩子穿的较多,殊不知穿多并不会有助孩子的健康。父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给孩子添衣,那么,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穿的过多呢?今天就来教会大家如何判断宝宝的冷热

如何判断宝宝冷还是热

手脚凉不代表宝宝冷

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,很多时候我们会摸摸宝宝的掌心和脚心来判断他是热还是冷。当摸到宝宝小手凉凉、小脚冰冰的时候,赶紧套上厚外套、裹上棉被借以保暖,却往往把宝宝闷出满身汗,甚至发生捂热综合征的情况。

这是因为幼儿的末梢血液循环较不佳,有时候手冷脚冷,只是因为空气对流或低温,使得末梢温度较低,其实只要中央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即可。

不过,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有些宝宝随着年龄成长,手心温度就会逐步“升温”;有些宝宝则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温度。家长要多留意宝宝的生理变化,要感知其“核心温度”,可以把手掌平放在宝宝后背或胸口的皮肤上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满头大汗不代表宝宝热

看到宝宝满头大汗,我们便急于帮他脱下外套,不料一阵寒风吹来,宝宝不小心就着凉了……即便宝宝汗如雨下,也并非代表宝宝感觉太热,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,斟酌参考。

还是建议爸爸妈妈将手伸进宝宝衣服里面,感觉肚子、背后或是脖子的温度。若宝宝满头大汗,身体温度摸起来较高,同时身上也出汗了,那应该就真的热了!

有时候,宝宝处于病后复原的过程中,头部就很容易出现虚汗。还有,宝宝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,如刚大哭完一场或是在短时活动量较大的情况下,都很容易大量冒汗,此时只要将汗擦干,不要再吹到风即可。

其实总的来说,只要了解宝宝的行为模式,就能够判断出宝宝任何行为上的改变,能感觉到宝宝是不是状态良好。

首先,成人本身感受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参考点,但有些爸爸很怕热或是妈妈很怕冷,参考点就会有所不同。

再者,借由测量体温变化来了解宝宝目前的身体状况是不错的方法,如用自己的手触摸宝宝后背或胸口借以感觉宝宝的体温是否正常,但每个人的体表温度都有差异,这样的测量方式还是不太准确。即便使用耳温枪等电子方式测量体温,数据也会有所误差,仅供参考。

最后,作为父母来说,最重要的应该是观察宝宝的精神及活动状况,倘若与平时不同,就要特别注意。

宝宝怕冷部位解析

怕冷部位NO.1小肚肚

在中医里,肚子是脾胃之所,保持肚暖就相当于保护孩子的脾胃。一两岁的孩子多肚腩大大,裤子容易往下滑;而在爬行、父母抱、做游戏等过程中,孩子的上衣可能被撩上至胸腹部。小肚子受凉易损伤宝宝脾胃功能,发生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疾病,所以妈妈们要做好宝宝小肚肚的保暖工作。

肚子保暖妙招

第一招:穿肚兜。天冷时给宝宝24小时戴上肚兜,是保持宝宝腹部温暖的好方法。睡觉的时候如果怕宝宝容易蹬被子使肚子着凉,妈妈不妨把宝宝放在睡袋里,这样就暖和多了。

第二招:保暖内衣。保暖内衣是宝宝冬季保暖必备的单品,柔软的棉质内衣不仅具有较好的吸汗性和透气性,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,阻断体热流失,使宝宝不易受凉生病。同时,柔软的棉内衣不仅可以吸汗,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,阻断体内温度的丢失。

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,千万不要为了容易清洗而给宝宝选择化纤内衣,因为皮肤在寒冷时处于收敛状态,汗腺分泌减少,化纤衣服会加重宝宝皮肤的干燥和不适感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 

怕冷部位NO.2头颈部

中医认为,头部是手足三阳经会聚的地方,因此中医认为头部为人体“诸阳之会”。宝宝在室外,头部温度很容易被冷风带走,以至于着凉生病。所以,外出时要为宝宝常备一顶小帽子,保持头部的温度。

头颈部保暖妙招

第一招:外出戴帽子。给宝宝准备一顶温暖、舒适的帽子,能有效保护宝宝头部不受凉。不过,宝宝冬季戴帽子不宜过厚,头部过热容易心烦头晕,宝宝患病更是头先热。所以,帽子应该选择柔软舒适,薄厚适宜,通风透气的。

第二招:戴围巾。围巾围在宝宝的脖子上,可以防止宝宝体温向外流失,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。围巾几乎是直接贴着皮肤的,宝宝颈部的皮肤很敏感、很脆弱,所以给宝宝选围巾时,一定要选毛线质量好的,否则容易刺激皮肤过敏。不要选用容易脱毛的毛线,这类毛线织成的围巾,容易让宝宝把绒毛吸入气管和肺部,引起呼吸道疾病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怕冷部位NO.3背部

保持背部的“适当温暖”,可以预防疾病、减少感冒。“适当温暖”就是不可过暖,否则背部出汗多,汗水变凉后容易因背部湿凉而患病。不过,背部保暖也不要过度,如果因为穿得太多而使背部出汗,反而容易受风,引起感冒。所以,根据宝宝背部冷热决定穿衣是妈妈们需学会的穿衣法则。

背部保暖妙招

第一招:穿马甲。冬天给宝宝穿衣最好选择一件保暖性好的羊毛毛衣,一件棉质或羽绒马甲,外面穿一件棉袄或者羽绒外套。穿着轻便保暖的装束,孩子活动的时候不会束手束脚,一旦有体育活动身上热了,可以把棉袄外套脱掉,一件毛衣加一件马甲的保暖性也不至于让孩子受冻。

第二招:使用吸汗巾。天冷的时候,在宝宝进行运动之前,给宝宝后背垫上一块吸水性好的薄毛巾,宝宝运动中产生的汗液,都会吸收到毛巾中。运动完毕后,取出隔汗巾,宝宝的衣服干干爽爽,就不会受寒生病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怕冷部位NO.4足部

脚部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,皮肤神经末梢丰富,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。宝宝脚的表面脂肪很少,保温能力很差,做好宝宝双脚的保暖工作,才能更好地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。

足部保暖妙招

第一招:穿纯棉袜子。应该给宝宝选择纯棉质地、且透气性好的袜子。很多家长还错误地认为宝宝的袜子越厚保暖效果越好,但是袜子厚但不吸汗,很容易潮湿,大量的水分会挤掉袜子纤维中的空气,由于少了空气这种极好的隔热体,袜子潮湿时就会使宝宝的脚底发凉,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而患上感冒。

第二招:合适的鞋子。在鞋子的选择上,鞋子大小要适合,可以稍稍宽松一些,质地最好是全棉的,这样穿起来柔软舒服,而且这样鞋子里能储留较多的静止空气而具有良好的保暖性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怕冷部位NO.5手部

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,御寒能力差,如果手着凉,极易导致全身供血不足,反射性地引起鼻、咽、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,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,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便会乘机大量生长繁殖,引发呼吸道感染。

手部保暖妙招

第一招:戴手套。一双温暖的手套能帮助宝宝抵御严寒冬日。在手套的选择上,应尽量戴棉绒、绒线或具有弹性的尼龙手套。尺码选择应根据戴脱方便、大小适宜为佳,过大宝宝的手指关节活动不便,起不到保暖作用;太小,会使手部血液循环受阻。

第二招:搓手心。经常给宝宝搓手(对手心手背适度用力,反复搓摩)能够加速血液循环,能使宝宝双手变得更暖和

专家教你怎么判断

判断冷热靠摸手脚?不靠谱!

老人家固然有多年的育儿经验,但有些做法却缺乏科学依据。那么,判断小宝宝的冷热谁最权威呢?我们不妨听听三甲医院产科专家的意见吧!

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副护士长陈健飞主管护师指出:“宝宝手脚和脸蛋冰凉,不一定表示不够暖和。”

这是因为,宝宝的血流分布集中在躯干、内脏,四肢分布较少,这使得远离心脏的手、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较差,容易有手脚冷的现象。同时,小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,机体不能很好地应对温度的变化,此时急急忙忙给宝宝添衣,可能会捂坏宝宝。

如果触摸宝宝的颈背部暖和而手脚冰凉,可以给宝宝穿上手套和(或)脚袜保暖,避免受凉或冻伤。

摸颈背知小儿冷暖?靠谱!

怎样才能判断宝宝衣服是否穿够?陈健飞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:“确定宝宝是冷是暖,家长摸摸宝宝的颈背就可以了。这是因为,颈背离心脏较近,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体温。”

具体方法是:将手掌从孩子后衣领伸入,摸宝宝的后颈和背心处,感觉皮肤温暖干燥,表示穿衣合适;如果潮湿有汗,说明穿多了,应该减少衣物;如果感觉寒凉,就要及时添衣。测试时,要注意大人的手掌应温暖干燥,以免对宝宝造成刺激。

针对宝宝新陈代谢速度快,体温相对较高的特点,陈健飞为家长们总结了一套简单的穿衣法则,以供家长参考:1岁以内的宝宝,可比大人多穿一件(平均厚度的)衣服;1~2岁的宝宝,可以跟大人穿得一样多;3岁以上的孩子基本能表达冷暖,可根据孩子的感觉意愿穿衣。

怎么判断宝宝冷热 如何判断宝宝冷热

打喷嚏就是感冒?不一定!

很多时候,家长一听见宝宝打喷嚏就紧张,以为着凉了,赶紧添衣。“其实几个月大的宝宝打喷嚏,是正常的现象,并不一定是冻着了”,陈建飞说。

新生宝宝尚未出生时,母体的羊水环境是清洁纯净的,出生后,体内外温差影响,以及外界的细微颗粒缺乏鼻毛进行阻拦,都会刺激宝宝鼻部,从而出现打喷嚏的现象。如果打喷嚏同时伴流鼻涕,才可能是感冒了。

不少家长会煮葱白水、红糖姜水给宝宝喝治感冒,但这种做法不完全正确。陈建飞建议,6个月前的宝宝不要使用这种方法,以免刺激娇嫩的胃部。6个月之后,添加了辅食,可适当饮用。此外,这个方法只对着凉引起的感冒,初起时使用能奏效。感冒是自限性疾病,即使不用药,也可以自愈。只要平时注意休息,多喝水,可以缩短病程。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等,需要及时去看医生,确诊是否有其他病因。

5H跟帖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场。

精选文章

猜你喜欢

二维码

网站简介|网络营销|法律声明|友情链接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 Copyright ©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-3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网站敬告网民: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